《数智文化再生力设计》微专业招生简章

一、微专业简介
数智文化再生力设计微专业旨在贯彻落实“设计河南”发展战略,积极响应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设计产业体系之战略要求,专为我校学生量身打造,以满足河南文旅文创领域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该专业根植于河南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紧跟AI时代的技术潮流,秉持“艺智共生,塑造文化新生态”的核心理念,运用人工智能激活传统文化的创新潜能,实施“理论架构—技术融合—项目实践—商业转化”四阶段教学模式,致力于高效提升学生在文化创意领域的职业素养与实践能力。课程设计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先进设计理念与技术,构建起“文化+艺术+科技+商业”四位一体的创新实践课程体系,旨在应对就业市场的瞬息万变和产业需求,培育出既具备文化洞察力,又拥有创新设计能力、智能化工具应用能力及媒体传播力的跨学科高端复合型专业人才。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致力于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在智能时代的文化洞察和创新力、数字技术素养及实践力、品牌策划及市场运营思维能力,能够胜任前沿产业创新,文旅企业、设计机构等从事文化产品创意设计与推广的跨学科高端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才能:
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精髓,注重传统文化基因解码与现代审美重构,借助AI技术打造“古韵-新潮-前瞻”的创新表达框架,实现文化IP的现代创新转化。
2.艺术与科技融合创新智慧:
培养坚实的视觉创作能力与美学鉴赏力,熟练运用AI工具与数字化技术推动创作,助力文创设计在AI科技助力下的持续升级与产业转化。
3.产业实践与商业实现技巧:
采取项目式教学,实现从创意构思到产品化完成的全面实践,熟知设计开发及市场化的商业路径,并具备项目管理与团队协作的专业素养。同时,通过创新创业项目实践,强化学生的商业策略与创业思路。
4.跨学科整合与创新思维培养:
课程涵盖从传统艺术到现代科技的广泛领域,通过跨学科课程设计,促进学生对文化、艺术、科技、商业等领域的知识融合,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未知,激发其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的综合实践能力。
5.技术伦理与社会责任认知:
秉持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的伦理原则,培养对文化传统的认同、创新意识及职业道德;坚守艺术创作的主体性,在智能艺术创作中彰显人文关怀;增强市场洞察力,肩负起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感。
(二)专业特色:
1.“文化+科技”跨界融合:
秉持“文化再生”理念,深度融合AIGC技术与传统文化创新,致力于运用数字化智慧技术焕发传统文化新价值,构筑起“技术融合+文化创新+设计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与能力塑造模式,打造出别具一格的专业特色。
2.项目驱动的混合式教学:
依托实际案例与项目,实现从品牌策划到产品落地的全方位实战演练,全程以真实案例为驱动,通过系统性项目实践,完成作品的数字化展示与实物产品的制作,无缝对接行业需求。
3.产、学、研、用融合优质资源:
打造产学研协同合作平台,与行业协会、文旅机构、科技企业携手共建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高质量资源,由高校教师与企业导师组成的团队优势互补,共同推进教学工作的深入发展。
(三)学业优势:
1.全部课程(共计16学分)修读完毕并达到考核标准,即可荣获郑州工程技术学院颁发的“数智文化再生力设计”微专业认证证书。
2.优秀作品有机会被推荐参与行业竞赛、地方文旅项目的实际应用,以及衔接商业转化机遇,优先获得实习及就业推荐。
3.提升综合能力,助力在人工智能、设计学、美术学、影视学等跨学科领域深造,为升学发展铺就坚实基础。
4.拓宽就业前景,投身科技、文旅企业,从事文化创意开发、智能设计及文旅策划;担任关键创意与技术岗位;致力于智能艺术的创作、研究及教学;自主创业等多领域职业道路得以拓展。
5.课程结束后,学生将获得一份学习成果报告,记录个人在课程中的成长与进步,为未来求职或深造提供有力证明。
二、开设课程
(一)开设课程一览表
课程名称 |
课程代码 |
学分 |
学时数 |
线上 学时 |
线下 学时 |
考核 方式 |
开课 学期 |
总学时 |
理论 |
实践 |
其他 |
《文化创新力设计研究》 |
09W31001 |
2 |
32 |
16 |
16 |
0 |
0 |
32 |
考查 |
第一学期 (秋季) |
《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
09W31002 |
3 |
48 |
24 |
24 |
0 |
0 |
48 |
考查 |
《智慧人居生活方式创新设计》 |
09W31003 |
3 |
48 |
24 |
24 |
0 |
0 |
48 |
考查 |
第二学期 (春季) |
《跨媒介数智设计表达》 |
09W31004 |
3 |
48 |
24 |
24 |
0 |
0 |
48 |
考查 |
《品牌策划与新媒体运营》 |
09W31005 |
2 |
32 |
16 |
16 |
0 |
0 |
32 |
考查 |
第三学期 (秋季) |
《专题实践工作坊》 |
09W31006 |
3 |
48 |
16 |
32 |
0 |
0 |
48 |
考查 |
合计 |
|
16 |
256 |
120 |
136 |
0 |
0 |
256 |
|
共3学期 |
(二)课程具体介绍
1.《文化创新力设计研究》
本课程聚焦文化与创新设计的融合路径,探索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元素,通过设计思维转化为当代具有感染力的创新成果。课程旨在深入剖析文化创新力的核心要素与发展趋势,涵盖文化符号解读、创新设计方法及实践案例,培养学生挖掘文化价值、用设计激活文化生命力的能力,助力文化创新在多领域的落地。
2.《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本课程聚焦地域文化与创意设计的融合,旨在引导学生挖掘不同地域的历史传统、民俗风情、自然景观等文化内核,将其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与传播力的文创产品。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涵盖三大模块:地域文化调研方法:学习田野调查、文献梳理,提炼文化符号(如非遗技艺、方言文字、特色纹样等);创意转化技巧:掌握文化元素的现代解构与设计语言转译,结合实用功能与审美需求进行产品定位;设计落地实践:从草图绘制到模型制作,最终完成具有地域辨识度的文创作品(如文具、饰品、伴手礼等)。通过本课程,学生将提升文化洞察与设计创新能力,学会用设计讲好地域故事。
3.《智慧人居生活方式创新设计》
课程聚焦于探索如何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顺势而为”的生存哲学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构建符合自然、契合人性的现代人居环境与生活方式设计研究。课程以深入理解中国共生智慧,围绕解决当前生活环境问题、提升民众生活品质、探索未来社区与生活方式发展趋势为目标,以可持续设计理念为核心,引导学生深入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展开研究,涉及空间、陈设、器物、材料以及行为模式等内容,创造兼具“科技便捷”与“人文温度”的设计方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让传统生存智慧为现代人居注入文化根基与可持续生命力,让中华哲学成为滋养未来生活的精神养分。
4.《跨媒介数智设计表达》
本课程聚焦设计领域技术应用的发展需求,打破传统单一媒介的限制,课程涵盖数智可视化创作的基础知识,通过讲授二维图像制作、三维建模、数字动效等主流设计软件操作,以及AIGC技术创作和交互开发技术的综合应用,训练学生掌握全系列:文字、图像、音效、视频与交互等多媒介的设计表达技巧,尤其是在实际项目中,综合运用这些技术以解决跨媒介设计的呈现、适配与协同问题,以实现信息与创意的全方位、互动性表达。
5.《品牌策划与新媒体运营》
本课程聚焦文化创意类设计品牌的市场破圈,从非遗元素活化到潮流文化解读,精准目标客群、提炼核心价值,打造差异化品牌策略,开发极具传播力的营销方案,掌握从定位到传播,精准触达的全流程商业逻辑。课程融合经典案例与前沿手法,全面教授学生挖掘作品的文化叙事,提炼标志性品牌符号、构建品牌故事,学会用策划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用创意打通设计价值与消费需求,创作有温度的商业IP,让好设计能够被更多人看见,为未来职业发展或自主创业积累实战经验。
6.《专题实践工作坊》
这是一门以设计应用实践为导向的专题课程,也是该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技能的综合检验。课程以“设计落地+创业实践”为双核心,搭建从创意到市场的实战平台,突破传统课堂模式,以真实商业需求为导向,涵盖文创产品开发、品牌视觉设计、数字技术表达等多元应用场景。学生将组队完成全流程实践:从结合地域文化、流行趋势选题,到开展用户调研、打磨设计方案,再到制作原型、测算成本、制定推广策略。课程联动行业导师进行创业孵化训练,指导学生撰写商业计划书,模拟路演融资,直面市场检验。
通过沉浸式实践,学生不仅能强化文化创新思维、设计软件操作、材料工艺应用等硬核技能,更能培养市场洞察力、团队协作力与风险应对能力。这一过程让设计跳出图纸局限,让创业从构想落地,最终助力学生在实战中明晰职业定位,积累可转化的项目经验,为未来职场竞争或自主创业筑牢根基。
三、招生计划
计划招生人数:30人。
四、招生要求
面向全校本科招收二年级、三年级学生,专业不限,无前置课程要求;主修专业课程无不及格现象;鼓励对文化创意设计具有浓厚兴趣,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和创新思维,具有较好的学习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能保证完成微专业课程学习任务,有志于在文化创意领域发展的学生报名。
五、微专业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马老师:13837193008 王老师:15981800814
邮箱:1157497113@qq.com
报名/咨询企业微信群:
